乌克拉伊娜的中国裂痕

原文作者: 沙泉嘉
原文链接: https://weibo.com/ttarticle/p/show?id=2309404752225493975066&is_new=1#_0

(为了阅读方便,将文章中为了规避敏感词所用的代称恢复为本义)

​​2022年2月24日,本来我以为这又是平平无奇的一天,甚至是值得期待的一天,我好几个快递都正好在这一天送到,有牌垫,有卡牌,有台版漫画,有进口文具,还有手办。虽然几天前看到朋友圈有人说“俄罗斯都要打乌克兰了,我还要工作”之类的话,但是大众对于这种可能性依然以嘲笑为主。几天前蒲亭(诶,就用蒲亭)的宣言也更像是一个泥潭中的国家承认既有收获的宣言。那一天,捧着一大堆快递上楼,打开电脑,我开始反复确认今天是否是4月1日,或者眼前的是不是什么游戏的宣传片。

战争开始了。

虽然战场距离中国有七八千公里,但是第聂伯河没有分开国土,万里之外的中国网民却出现了巨大的分裂。正如阿西莫夫的“基地系列”所说:未来的历史学家会从这段时间里选择一个时刻,标志为“银河帝国覆亡的起点”。“想象的共同体”分裂的事例这几年看过的太多太多,就是每一件交代起背景都未免过于复杂,到了这一刻,一个标志性的事件终于出现,不需要写一本复杂程度堪比乐高旗舰级产品说明书的背景介绍,支持谁,就代表你站在这个裂谷的哪一边。

我对那个国家最早的情感,来自小时候看的那版《钢铁是怎样炼成的》的电视剧。电视剧还是相当符合原著的,可以说除了中国导演,其他全部来自那片“边境之地”。小时候的回忆最珍贵,那么屏幕上直观的影像,往往是你精神基石的一部分。

在后来读了《钢铁是怎样炼成的》原著,才发现电视剧做了很多更人性化的改编,原著塑造的保尔・克察金未免太不近人情。又过了几年,因为读了堪称短篇杰作集的《红色骑兵军》,才知道这个国家还有一段内战史,多方势力的撕扯,国家与民族认同的捶打,都是现实的史诗,甚至让我想起《猎魔人》里,大家都勇敢而无望地对抗尼弗迦德帝国的铁潮。再后来,又知道了“Голодомор(以饥饿灭绝)”那段惨痛的历史。不由得对这个国家的苦难史充满了同情。

回到现实中,让我无心去拆手里的周边、卡包和漫画的更重要的原因是,位于文明中心的区域,一个国家可以用只存在于历史课本里的借口,如此赤裸裸地入侵另一个国家。

当时有些小丑说:既然你们反战,为什么你们没关注甲,没有关注乙,为什么就关注这次?甚至因为有些人被长期宣传与俄罗斯的“友谊”,很多人甚至有“反战”就是“叛国”的思维。

其实这种指控非常可笑,其实就是一种对自己冷漠的辩护。更讽刺的是,这些人似乎对于被他们当枪使的其他武装冲突也没什么兴趣,到最后他们最关心的还是这场发生在东欧的战争,在某百科的“正在发生的武装冲突”条目下,我发现这些人在2月24日几乎没有关注其他任何一个,我想找个“真・良心反战人”直播个索马里和以色列都没有,本质上是“内容 prostitution”那些人的直播室里也都在直播这场战争。

你要是认真分析一下也可以。

因为这场战争距离文明中心更近,而且这是一场“全程直播”的战争,换句话说,这是一场更容易被大家看到的战争。就好象我想吃肯德基很方便,想吃个“东方即白”除非开在我家门口,否则就非常麻烦。第一天打开各个社交媒体,各个新闻网站,我几乎就被海量的信息淹没。应该说比起好消息坏消息真消息假消息,最怕的就是没消息,有消息你就可以开始发言,评价和讨论,没有消息你就什么都说不出来。越接近文明的中心,信息就越多,对这个世界每个人的影响越大,那么就会被更多的人关注你;而在文明的边缘的人群,要么没有发声的能力,要么发出的声音过于微弱,对于世界上每个人的影响也较小,就这样被世界忽略。更残酷的,从文明中心区域爆发的悲剧往往是向外蔓延的。这场战争,会直接导致世界小麦出口锐减,能源价格剧烈浮动,那么那些陷入战乱的文明边缘的区域,也就注定会陷入更悲惨的境地,甚至一切面前维持和平的区域,也会因为粮食和能源再次爆发战争。

从2月24日到下周一,我无心去做别的,几乎每天都盯着电脑屏幕,本职工作就是应付,电影更无暇去看,觉也没睡好,梦里都是我拉着我妈,在不断爆炸的城市里奔逃,一睁眼才睡了三四个小时。到了周一,才算是调整过来。我并不是在标榜什么,只能说我一个远离战争的人心态都是这个样子,那些亲历战争的人到底要承担多大的压力,简直不可想象。各种画面就鲜活地出现在各种社交媒体上,你会感觉同类的题材的任何创作都苍白无力。

事后我回忆那段时间,开始意识到那种极度的不安感,其实就是来自自己身边。

甚至说,同仇敌忾抗击侵略者的人的不安感,甚至小于我们。他们知道自己击败敌人就行了,哪怕牺牲了,如果说死亡就是货币,他们能买到最好的东西。“我们”却不知道“我们”到底在干什么,我们甚至不知道我们如果要站出来,保护的身后那群人算不算“同胞”。

应该说,中国从近代以来的叙事就是一段被帝国主义欺辱,被腐朽的统治阶级压榨,人民不断反抗的叙事。纵观中国的整个古代史教育,也是以农民起义为主轴的反抗史。是否合理暂且不论,这起码是一套完整的、在非历史研究者眼中能自恰的历史叙事。而且长时间看,这种叙事也是被大家承认的,起码网上对劳动人民是赞美,对于各种反抗也是持正面态度。就像我看得某本文学史,书中对于各位作家的评价中,对反抗者、农民起义军的态度,是否关注底层人民困苦生活都是重要指标。

2月24日之前,裂痕自然是存在的,但是像我说的,把这个裂痕描述明白需要一定的才能,而且工作量并不小。可以说,这个裂痕是暧昧的。

到了俄罗斯赤裸裸的入侵行为,我们却发现,这套叙事不能自恰,支离破碎。

因为伴随着这套叙事,还有一套像冰山的叙事。浮在水面上的,是官方的叙事;水面下的,则是几千年来民间不断积累的叙事。我可以将其称之为“服从的叙事”。

前一种叙事是激烈的,含有同情心的,朴实的。我们可以看到,这是一套全世界通行的叙事。但是“服从的叙事”是封闭的,社会达尔文主义的,暧昧的,隐密的叙事。这套叙事宣传的是服从、忍耐、从众和丛林法则的好处。这种叙事最直观的体现就是“落后就要挨打”六个字。但是怎么落后的?根据这套叙事,是因为不够团结,不够服从,不够忍耐,不够狠毒,“队伍”里有很多人太善良太自由太有人性,不把这些人清除,“队伍”就会再次落入挨打的悲惨境地。这里面不但有官方的因素在,更有中国老百姓几年前的“生存智慧”。

如果说最开始这两个叙事还是能自恰,那么随着时代的发展,这两种叙事渐渐就开始“貌合神离”。如果说这两条叙事是两条铁路,那么一开始还能通车,到了现在,每个人都只能选择其中的一条。

于是我们都看到了,可以说同样在一个历史叙事中长大的人,经历过有极高相似度义务教育的人,一个发生在几乎是地球另一侧的战争开始后,发现彼此成了仇人。

一个民族,是被一个被长期创造和推敲、绝大多数人都认同的叙事联系起来的。甚至可以说这个民族中的少数人并不认同这个叙事,但是起码知道这个叙事是什么,知道这套叙事在其他人心中是什么样。

但是我们看到的情况却是:一批人恐惧另一批人,一批人感觉,这些人竟然能支持侵略者一方,竟然认同恃强凌弱,竟然大喊投降,那么到了“我们”“挨打”的时候,他们是不是就是从小耳濡目染的抗战电影里的汉奸?当大家都团结起来的时候,是不是这些人就会出卖自己,在背后捅刀?另一批人感觉,这些人竟然不支持“我们”的盟友,竟然不知道现在的世界就是丛林法则,弱肉强食,不去支持我们的盟友甚至落井下石,下一个被全世界孤立的就是“我们”。两个叙事都是我们宣传的叙事,两个叙事都让他们对对方产生深深的憎恨和恐惧。

于是问题就来了,“我们”的叙事到底什么时候出了问题?

话说我在这里用了这么多“我们”,但是在这个割裂的环境里,“我们”对于到底什么是“我们”也充满了不安全感的惶恐。

哪里出了问题?

因为“叙事”其实是一项从下而上的工程,这项工程的代表,可以说就是《三国演义》了。一些民间口口相传,再到知识分子编篡和润色,就是一个完整的构建叙事的流程。但是纵观历史,这又是一个叙事从下而上节节败退,从上而下节节胜利,横跨几千年的悲剧。每换一次主人,叙事就要从上而下不同程度的,系统性的破坏从下而上的叙事。比如说唐朝开始的,有条不紊地在南方消灭项羽崇拜。在比如说武则天时代,为了登上帝位,甚至会设置专门的机构来解释祥瑞,从无到有构建叙事。终于到了明末,代表性的事件出现,这就是“亡天下”。所有的认同都消失了,只剩下了服从,只需要服从。这样的场景出现了,明朝投降的军队,连明朝的军服都没脱,就可以把屠刀砍向其他人。人民?不需要人民,只需要奴性,只需要知道自己的主子是谁。

当创造叙事的土壤被毁灭,当叙事中的问题不能被提出,不能被全民讨论,那也就没有改良和修饰的空间,最终风干,崩塌。所有人都怀揣着恐惧,如果……怎么办?没有人回答。体面的人在装死,想回答的人就不再体面。

有人说乌克兰的无谋行为让中国官方的立场很尴尬,但是我却发现,其实这对中国民间的影响更大。我终于可以宣布,我从小接触的那套“叙事”,走到了尽头,没有“我们”,我们都是一个人,每一个“同胞”都要重新认识。

有人说战争开始时某地网军大量出现,还拿出了时间轴。但是一个网民近十亿人口的区域被几十万人民币的经费就能搅到天翻地覆,本来就是这十亿人有问题的证明。我感觉更合理的解释是:很多人不敢相信叙事的崩塌,不敢接受这个巨大裂痕存在的事实,只能虚构一半的网民都是“境外”的马甲;但是其实另一边同样也不相信这个事实,只好说他们是监狱里有任务发帖的犯人。

媒体经常渲染美国或者台湾的分裂,但是现在的互联网环境,一半人拿外国的钱,一半人蹲监狱,在我看来这种分裂更加严重。我想起某次赶飞机,坐上了凌晨的地铁,空荡荡的车厢里的寥寥几人都用小兽的眼神打量着对方,地铁在漆黑的隧道飞驰,看不见尽头,似乎所有人都在想:他/她到底认同的是哪套叙事。

 

发表回复

您的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